2022-03-28
by 好險網
示意圖/shutterstock
文/謝曉曦
金融市場表現強勢,帶動投資型保單買氣夯。但有一名網友入手「買基金送保險的保單」後,才發現原來要扣保單成本等費用,與當初理財的目的不符,苦惱到底要認賠還是繼續繳下去,引起過來人分享去年2月買投資型保單的經驗,「每個月配快30K」,直呼有賺有賠的關鍵在於進場時機、標的這兩點。
原PO在臉書社團「存錢人生」發文表示,當初入手一張「買基金送保險的保單」,每月繳6,000元,業務員向她表示要預繳2個月,便詢問保單價值是否為1.2萬元,當時業務員回答「是」,但後來實際看到保單價值僅4千多元。
原PO追問之下才發現「部分錢要拿去扣保單成本」,與她當初想運用這筆錢理財的本意不同,決定上網求解,「大家會選擇認賠7千多毀約,還是繼續月繳6千讓它扣保險呢?」
其他網友看到紛紛回應,「投資跟保險最好還是分開」、「投資歸投資,保險歸保險」、「認賠!繳下去賠更多!」,也有人認為,「選錯商品,跟投資型保單無關,前置費用扣太多」、「前置費用的確會影響報酬率,所以篩選商品還是必須」。
一名過來人分享親身經驗,去年2月在疫情嚴峻之際,入手一張投資型保單且是單筆投入,「淨值漲了一台kuga,每個月配快30k,從去年配到現在淨值沒跌過」,因此他認為進場時機、選擇標的是最大關鍵,「常常看到有人投資型保單賠錢怪保單,確沒看過有人股票賠錢怪股票」。
事實上,投資型保單與儲蓄險最大差異在於盈虧自負、專設帳簿,保戶所繳的保費,一部分用來支出保險保障,另一部分則會按照事先約定的投資方式、比重進行配置,因此慎選投資標的就很重要。
市面上又以月配息的類全委保單最受青睞,保戶將資金交由保險公司後,再由保險公司委託投信代為操盤,除了資金門檻低,普遍還有「資產撥回」機制,也就是俗稱的配息,適合沒時間研究理財、兼顧保障與投資的人入手,但投資有賺有賠,建議投保前應視自身需求、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來考量更安心。
2022-04-13
2022-04-13
2022-04-12
2022-04-12
2022-04-11
2022-04-11
我同意服務條款及隱私權政策。
上一步
下一步
快速登入
帳戶註冊
忘記密碼
重設密碼